大杰

UER DATA 用户研究 交互设计 用户体验

© 大杰 | Powered by LOFTER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与峰终理论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参考地址:https://baike.baidu.com/view/120073.htm

 

近因效应:

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参考地址:https://baike.baidu.com/view/259025.htm

 

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峰终理论

2002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EndRule)。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而这里的“峰”与“终”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MOT(MomentofTruth)。如下图所示,上部分的红色曲线印象要优于下部分的红色曲线。


如图2所示,在宜家购物有很多不愉快的体验,比如只买一件家具也需要走完整个商场,比如店员很少,比如要自己在货架上找货物并且搬下来,等等。但是,顾客的“峰-终体验”是好的。图中表示:峰就是物有所值的产品,实用高效的展区,随意试用的体验,美味便捷的食品。终就是出口处那1元的冰淇淋。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身边有不少朋友开心逛了一天宜家,可能什么也没有买,而仅仅买了一个价廉物美的热狗套餐就可来,而大多数的心情或者对宜家评价都是不错。

       利用峰-终理论,我们可以较好解释人与人之间,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关系建立的原因。所以我们尝试似使用峰终理论来评估用户使用产品各个流程或功能,以求最后评估用户对该产品的用户体验。利用经典的可用性测试方法的任务测试脚本,我们可以让参与测试的用户按照预先设计的流程去完成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或体验,并在每个重要流程后,评估用户对该环节的评分,最终我们就可以得到每个用户对该产品各个环节的评价。

       我们认为峰终理论能够合理解释大量生活中各种已知的现象,符合20/80基本原则,并且为我们指出关键20在哪里。通过该理论,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1) 用户对产品体验的由两个关键点决定,即高峰(无论好坏)和终结时的感觉;

2) 我们需要消除用户负面体验峰值,但更应提升正面的峰值体验。只是消除负面体验,只能获得平庸的用户体验。

3) 用户离开产品时体验是另外一种重要因素,努力改善结束点的体验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地址:https://cdc.tencent.com/?p=3359


先粘过来,以后再整理~



评论